很多學員在后臺問,"心理咨詢師考試真的取消了嗎?為什么突然停考?"作為從業8年的教育規劃師,我用大白話給大家捋清楚。
廢話不多說,2022年9月國家確實取消了原人社部頒發的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考試。但這事兒要分三層看,
第一層是政策調整。國家把114項職業資格認證下放給行業協會和用人單位,心理咨詢師就在其中。現在由中科院心理所、中國心理學會等機構組織考試,證書更側重實操能力。
第二層是行業整頓。前些年考證亂象多,有些機構交錢就發證。我見過最離譜的,有個學員初中畢業,花6800元就拿到"高級心理咨詢師"證書。現在要求報考者必須完成指定課時的系統培訓。
第三層是市場需求變化。現在醫院、學校等單位招聘,不僅要看證書,更看重個案時長和督導記錄。去年某三甲醫院招聘,200個持證者里只錄用了3個有800小時以上咨詢經驗的。
對于想入行的朋友,我的建議是,
1. 選人社部備案的培訓機構(官網可查)
2. 完成不低于164學時的系統培訓
3. 積累見習個案(建議從公益咨詢做起)
4. 找資深督導(每小時200-500元是市場價)
現在市面上正規證書主要有兩種,中科院的《心理咨詢師基礎培訓合格證書》和人社部教培中心的《社會心理服務師》。前者適合轉行新人,后者適合社區工作者。
特別注意這些坑,
?"包就業"的機構別信
?不用考試直接拿證的快跑
?境外證書要查發證機構資質
未來趨勢很明顯,心理咨詢正在從"持證上崗"轉向"能力認證"。就像駕照考試改革一樣,現在更注重實際駕駛能力,不是背題就能通過。

社會心理服務師
一、社會心理服務師到底是干啥的?
街坊鄰居茶余飯后總提起"社會心理服務師"這個詞兒,不少人以為這就是換個名字的心理醫生。其實真不是這么回事兒!
舉個實在例子,樓上張大姐家孩子中考前鬧情緒,班主任請來的不是穿白大褂的大夫,而是社區的社會心理服務師。這位老師沒讓孩子做測試題,也沒談專業術語,就帶著孩子在小區花園里邊散步邊聊天,兩天后孩子自己調整好了狀態。這就是社會心理服務師的工作日常——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,解決身邊實實在在的心理困擾。
二、為啥現在特別需要這類人才?
現在大家日子越過越好,可心里頭的事兒反而多了。年輕人工作壓力大、老年人怕成"空巢族"、中小學生被學習壓得喘不過氣...這些事兒去醫院吧覺得小題大做,自己憋著又難受。社會心理服務師就像"心理上的社區醫生",在菜市場、學校、工廠這些生活場景里,用接地氣的方式幫大家疏導情緒。
去年我們社區搞了個"廣場談心角",每周三晚飯后,心理服務師就在健身器材旁邊擺幾張塑料凳。開始童鞋們兒還不好意思,后來連最內向的王大爺都去吐槽過兒媳婦管太嚴。這種"嘮家常式"的心理服務,特別對老百姓胃口。
三、他們都在哪些地方發揮作用?
1. 社區調解現場,老房子加裝電梯鬧矛盾,心理服務師不評判對錯,而是引導大家說出真實擔心,說一千,道一萬三樓李奶奶主動說,"我是怕施工震壞我陽臺的蘭花",矛盾迎刃而解。
2. 學校課后托管,不像傳統心理咨詢需要預約,孩子們課間跳皮筋時就能和心理老師聊幾句。四年級的小胖說,"那個老師不像大人,像會魔法的哥哥"。
3. 企業休息區,開發區工廠的吸煙區放了幾個減壓沙盤,工友們抽煙時隨手擺弄幾下,心理服務師在旁邊觀察,發現流水線老趙擺的圖案總是重復,主動找他聊了聊家里生病的老母親。
四、普通人能成為社會心理服務師嗎?
想入這行不需要高學歷,但得有"三心二意",同理心、耐心、責任心;愿意傾聽、愿意跑腿。培訓內容也實在,比如怎么從大媽們的廣場舞話題里聽出潛在的心理需求,怎么用打麻將的例子解釋情緒管理。
我們小區45歲的孫阿姨,原先在超市理貨,經過半年培訓,現在成了片區金牌調解員。她說秘訣就一條,"把專業話翻譯成家常話,比如不說'認知行為調整',而說'換個角度看問題'"。
五、這份職業未來會怎樣?
現在全國很多地方已經把社會心理服務納入社區標準配置。就像每個小區要有物業管家一樣,未來可能每個社區都要配心理服務師。這份工作不像醫院心理科那么正式,也不像商業咨詢那么昂貴,更像是街坊們的老朋友。
前兩天看見地鐵口新設了個"解憂雜貨鋪",以為是賣零食的,走近才發現是兩位心理服務師在值班。路過的大哥好奇問了句,"能聊聊炒股虧錢的事兒嗎?"工作人員笑著指指招牌,"買不買東西都能聊,我們這兒'解憂'免費。"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