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不少在校生的私信,"現在考心理咨詢師證值不值得?""大學期間備考會不會太早?"作為“上岸人”,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,在校考心理咨詢師證不僅可行,還能省下不少功夫。去年我就是在畢業前拿到了證書,今天就把真實經驗全盤托出。
一、為什么建議在校考證?
1. 時間優勢,大三課表相對寬松,我每周能騰出10小時系統學習
2. 學習環境,圖書館資源隨便用,知網查文獻不花錢
3. 實踐機會,學校心理咨詢室常招志愿者,我參與個案記錄累計超50小時
二、3個必須知道的備考技巧
1. 教材選擇,認準中科院心理所指定教材,別被山寨機構忽悠
2. 重點突破,普通心理學+心理咨詢技能兩門占65%分值,要重點攻克
3. 刷題訣竅,用小程序刷歷年真題,我整理的錯題本說一千,道一萬縮減到37頁
三、學校隱藏資源別浪費
? 蹭心理學選修課,我跟著蹭了3個學期的變態心理學課程
? 找導師指導,教育學院的張教授每周三下午開放答疑
? 參加心理社團,我們在社團里模擬咨詢場景超200次
特別注意,今年報考新增了倫理考試模塊,建議重點看《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工作倫理守則》,這部分新增內容占15分。
常見問題,
Q,非心理學專業能報嗎?
A,完全沒問題,我室友學計算機的也考過了
Q,實習經歷重要嗎?
A,不是必選項,但有實踐經歷面試更吃香

非心理學專業考心理咨詢師證難嗎?
一、真實門檻比想象中低
廢話不多說,非專業考心理咨詢師證確實有難度,但絕不是"不可能完成的任務"。目前中科院心理所的基礎證書報考條件里,大專以上學歷就能報(不限專業),這給很多轉行的人開了綠燈。但別急著高興太早——考試內容可不會因為你的專業背景放水。
二、考試內容拆解
考試主要分兩大塊,
1. 理論部分,普通心理學、發展心理學、社會心理學三大板塊占60%,變態心理學、咨詢心理學占40%
2. 實操部分,心理診斷、咨詢技能、測驗技能各占三分之一
非科班出身的朋友,最頭疼的往往是發展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。前者需要記大量兒童發展階段特征,后者要區分各類心理障礙的診斷標準,這些對零基礎的人來說確實像看天書。
三、具體難在哪?
1. 專業術語關,初次接觸"客體永久性"、"阻抗現象"這些概念,比背英語單詞還燒腦
2. 案例分析難,給個案例讓你判斷是焦慮癥還是強迫癥,沒經過系統訓練很容易抓瞎
3. 實操空白,科班生在校有模擬咨詢訓練,自學者可能連基礎溝通技巧都拿不準
4. 知識體系散,自己找資料容易東一榔頭西一棒槌,不如專業培養體系系統
不過別慌,我見過教數學的老師三個月考過的,也見過護士轉行當咨詢師的。關鍵得用對方法。
四、零基礎通關攻略
1. 別當書呆子,死磕教材不如配合案例理解。推薦《登天的感覺》這類通俗讀物入門
2. 巧用工具,心理量表APP、咨詢模擬小程序,比純看書有效得多
3. 組隊學習,加個備考群互相抽背知識點,比單打獨斗強十倍
4. 抓大放小,重點攻克咨詢倫理、常用療法(如認知行為療法)、危機干預這些高頻考點
5. 實戰演練,對著鏡子練傾聽技巧,找朋友模擬咨詢場景
有個真實案例,我表姐是幼師,每天等孩子午睡時用APP刷題,周末參加線上讀書會,半年就考過了。她說最難的不是知識本身,而是堅持每天學2小時的紀律性。
五、證書≠飯碗
這里得潑盆冷水,考過證只是入門,想真正接個案還得繼續深造。現在正規咨詢機構招人,除了看證書,更看重持續培訓經歷和督導時長。但反過來想,要是連這個證都考不下來,后續的路可能更難走。
六、值不值得投入?
建議先問自己三個問題,
每天能否抽出1小時系統學習?
是否愿意長期投入(后續培訓費用不低)?
是真的對人內心世界感興趣,還是單純覺得這行賺錢?
如果是前者的答案肯定,那就放手去學。現在網上優質資源很多,某站上的心理學公開課,某寶二手的培訓視頻,花小錢也能搭建學習體系。
對了說句大實話,難不難主要看決心。我見過買齊教材翻兩頁就放棄的,也見過四十歲寶媽帶孩子期間考下證書的。心理學本身就是研究人的學問,帶著對人性好奇去學,那些理論自然會變得鮮活起來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