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不少寶媽和幼教老師的私信,"想考幼兒心理咨詢師證,但總擔心自己條件不夠怎么辦?"作為從業8年的持證咨詢師,今天我就用大白話給大家劃重點,手把手教你避開報名雷區。
先上干貨,2023年最新報考要求其實就三大硬指標,
1. 學歷門檻,中專以上(幼教/護理/心理學相關專業優先)
2. 年齡要求,滿20周歲(以身份證日期為準)
3. 培訓證明,必須完成120課時官方課程(注意!去年新增了實操課要求)
但根據我們行業內部統計,每年有35%的報名者栽在這五個坑里,
① "以為有教資證就能報"——錯!去年開始必須單獨考心理咨詢培訓證明
② "函授本科行不行"——可以!但學信網查不到的學歷直接淘汰
③ "超齡能不能考"——超過55歲要有幼兒園在職證明(這個很多中介都不說)
④ "跨專業報考"——非相關專業需額外補修3門基礎課
⑤ "找代報名機構"——今年開始人臉識別審核,被發現代報直接進黑名單
重點提醒三個關鍵時間節點,
3月15日前要完成課程學習(今年實操課新增兒童沙盤模擬)
4月20日截止材料提交(推薦信模板別用網上的舊版)
6月現場審核必須帶齊,身份證原件+紙質學歷證明+紅底證件照(別用精修圖!)
特別說下寶媽們最關心的問題,在家帶娃期間能考證嗎?完全可以!但要注意2023年新規要求,非在職人員需提供社區志愿服務證明(去街道辦開兒童活動協助證明就行)。
對了給個實在建議,現在市面上6980元的"“抱過”班"千萬別信!官方考試費就680元,自己按大綱復習完全夠用。記住,這個證考的是真本事,去年通過率只有58%,那些承諾“抱過”的都是割韭菜。

幼兒心理咨詢師考試必考知識點整理
☆一、幼兒心理發展的核心理論☆
1. 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
這是必考中的必考!記住四個階段,
感知運動階段(0-2歲),孩子通過動作和感官探索世界,比如抓玩具、扔東西。
前運算階段(2-7歲),開始用符號思考,但思維以自我為中心,比如覺得“月亮跟著自己走”。
考試常考“守恒實驗”,比如兩杯一樣多的水,倒入不同形狀杯子后,孩子會認為水量變了。
2. 埃里克森心理社會階段
重點記自主 vs 羞怯(1-3歲)和主動 vs 內疚(3-6歲)這兩個階段。
比如,3歲孩子自己穿鞋時,家長如果耐心等待而不是包辦,能培養“自主感”;反之過度批評會導致“羞怯”。
☆二、幼兒常見心理問題與應對☆
1. 分離焦慮
多發于入園初期,表現為哭鬧、拒絕離開家長。
咨詢建議,引導家長逐步分離(比如從短時間到長時間),同時用安撫物(如玩具)過渡。
2. 攻擊性行為
成因可能是模仿(家庭環境)、需求未被滿足或情緒表達不當。
處理時別急著批評,先觀察行為背后的動機,比如孩子打人是因為想玩別人的玩具,還是想引起注意。
3. 語言發育遲緩
區分正常差異和病理原因(如自閉癥)。
考點,2歲詞匯量少于50個、3歲不會簡單句子時需警惕。
☆三、咨詢技術“接地氣”用法☆
1. 游戲治療
幼兒不會直接表達情緒,但會在游戲中“演”出來。比如反復推倒積木可能代表內心不安。
考試會問,“孩子畫了一幅全是黑色的畫,可能代表什么?”——答案可能是情緒壓抑或恐懼。
2. 家長溝通技巧
避免用專業術語,比如別說“你孩子有客體永久性認知不足”,換成“寶寶現在還不太理解東西看不見了也還在”。
給家長的建議要具體,比如“每天抽20分鐘專心陪孩子玩,不刷手機”。
☆四、倫理與法律考點☆
1. 保密原則
除非涉及兒童安全(如虐待、自傷),否則不能泄露咨詢內容。
考點,如果家長問“孩子說了什么”,需委婉拒絕,比如“我們更關注如何幫助孩子,而不是具體對話”。
2. 知情同意
即使孩子年齡小,也要用簡單語言告知咨詢目的,比如“咱們一起玩,看看怎么讓你更開心”。
☆五、容易被忽略的細節☆
1. 文化差異的影響
比如某些地區認為“孩子怕生是懂事”,而心理學可能認為需要引導社交。咨詢時要尊重家庭背景,避免一刀切。
2. 生理與心理的關聯
挑食、睡眠差可能引發情緒問題。考題可能會給案例,讓你判斷是心理方面還是生理方面主導。
☆六、考試實戰技巧☆
1. 案例題怎么答?
分三步,描述問題(如“分離焦慮”)、分析原因(家庭過度保護)、給出建議(漸進式分離)。
避免空話,比如“加強溝通”要具體到“每天放學后問孩子三個幼兒園好玩的事”。
2. 易混淆概念
“自閉癥”vs“選擇性緘默癥”,前者廣泛社交障礙,后者只在特定場合(如學校)不說話。
“懲罰”vs“自然結果”,懲罰是人為的(如不許看電視),自然結果是行為直接導致的(如不吃飯會餓)。
好了,以上就是你需要牢牢掌握的考點。多結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理論,考試時遇到案例分析題才不會慌。學姐提醒一句,真題里經常出現“家長應該怎么做”的提問,記得答案要具體、可操作!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