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當心理咨詢師到底掙不掙錢?"今天我就把行業內的真實情況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大家聽。廢話不多說:這個行業旱的旱死,澇的澇死,有人月入5萬接個案接到手軟,也有人倒貼錢考證說一千,道一萬轉行送外賣。
先上干貨,這是我整理的2023年心理咨詢師收入對照表:
1. 新手咨詢師(從業1-3年)
時薪:80-150元(機構分成后)
月收入:2000-5000元(兼職狀態)
現狀:多數要倒貼督導費(每小時300-800元)
2. 成熟咨詢師(從業5年以上)
時薪:300-800元
穩定個案量:每周15-20小時
年收入:20-50萬(需扣除30%督導、場地等成本)
3. 頭部咨詢師(行業知名度高)
時薪:1000-3000元
額外收入:培訓課、出書、企業EAP
年收入:百萬級起步
重點來了!這三類人千萬別盲目入行:
第一類:急著賺錢的。這行前三年都在燒錢積累,光考證就要花1-2萬,督導費更是無底洞。有個學員考完證才發現,接個案掙的錢還不夠付督導費的零頭。
第二類:性格內向的。別以為咨詢師就是坐著聽人說話,實際要主動引導話題。我認識個咨詢師,因為不會破冰,來訪者連續三次見面都冷場,對了被機構勸退。
第三類:想自由接單的。現在各大平臺都被頭部咨詢師壟斷,新手在線上根本搶不到流量。有個朋友在某心理平臺掛了一年,只接到3個低價體驗單。
再說說大家最關心的地區差異。一線城市成熟咨詢師的時薪能到500元,但二三線普遍在200-300元。有個武漢的咨詢師,同樣資歷收入只有上海同行的一半。
說一千,道一萬給個實在建議:可以先考個證兼職試試水。現在很多中小學、社區服務中心都需要心理輔導,雖然時薪不高(80-120元),但能積累實戰經驗。等個案量穩定了再考慮全職,這樣最穩妥。

考心理咨詢師證到底值不值?過來人說大實話
一、考證前的美好想象
當初我報名的時候,培訓機構給我畫了個“大餅”:市場需求大、時薪輕松過千、還能兼職接單。身邊朋友也起哄:“現在誰沒點心理問題?這證肯定吃香!”我一聽,立馬掏了8000多塊錢報名,結果發現事情沒那么簡單。
先說考試難度,比想象中容易。理論題背一背,案例分析套模板,三個月拿證不是問題。但問題來了:拿到證就能上崗嗎?現實是,醫院、學校或者正規咨詢機構招聘時,人家更看重心理學專業背景或長期臨床經驗。光有個證,連簡歷關都過不去。
二、現實中的三大落差
1. “持證≠會咨詢”
我拿到證后接過幾個線上平臺的兼職,第一次面對真實的來訪者時,手都在抖。書本上的“傾聽技術”“共情原則”全忘光了,說一千,道一萬硬著頭皮用朋友聊天的口氣勉強應付過去。后來督導老師一句話點醒我:“考證教的是知識,實戰練的才是本事。”
2. 收入沒傳說中那么高
培訓機構宣傳的“時薪500-800元”,那是資深咨詢師的價碼。新人接個案,平臺抽成后每小時到手80-150元是常態。要是沒固定客源,一個月接不到幾單,還不如送外賣賺得多。
3. 持續投入像個無底洞
這行特別“費錢”。每年要參加各種工作坊(兩天培訓費三四千)、找督導(一次500起)、買專業書籍。我認識的同行里,有人考完證又花了七八萬深造,這才慢慢有了穩定客源。
三、那些培訓機構不會告訴你的事
1. 證書本身不直接創收
現在市面上的心理咨詢師證(比如中科院心理所發的),本質上只是“培訓合格證明”,不是執業資格證。真正能接咨詢的,要么掛靠機構,要么自己攢夠實操時長通過注冊系統認證。
2. 人脈比證書更重要
我認識個姐姐,考完證后在社區做了一年免費心理服務,慢慢積累口碑。現在她的客戶60%都是老訪客介紹的。這行特別看重信任關系,沒人推薦的話,新手很難打開局面。
3. 性格比技術更重要
有次參加同行交流會,有個姑娘考了三次證,背理論頭頭是道,但天生說話直,總忍不住給來訪者提建議。后來她轉型做心理科普,反而比做咨詢更成功。
四、什么樣的人適合考證?
雖然說了這么多現實問題,但我覺得這幾類人還是值得一試:
教育/醫療從業者:幼兒園老師考了能更好應對家長溝通,護士考了有助于醫患關系,屬于“技能加持”
全職媽媽/自由職業者:時間靈活,能慢慢積累個案,當成第二職業培養
純粹興趣驅動:就像我鄰居王阿姨,退休后考證純粹為了幫街坊調解家庭矛盾
對了說句實在話:這個證就像駕照,拿了證只是允許你上路,能不能成為老司機,還得看后續怎么練。現在網上很多“速成拿證月入過萬”的廣告,大家千萬擦亮眼。要是你愿意花兩三年時間沉淀,又能接受前期投入,這行確實能帶來成就感和還不錯的收入。但要是急著賺錢,可能送外賣更實在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