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從業8年的心理咨詢師,今天我要掏心窩子跟大家聊聊個案模式這個基本功。你可能聽過無數培訓課,但真正能避免踩坑的實操技巧,教科書上可不會告訴你。
我整理工作室的案例檔案時發現,有3類咨詢師最容易在個案模式上翻車:第一類是剛考完證的"理論派",總想著套用教科書模板;第二類是兼職從業的"周末咨詢師",缺乏系統訓練;第三類是過度依賴測評工具的"數據黨",忽視了個案特殊性。更讓人揪心的是,每年都有咨詢師因為個案記錄不規范被投訴,去年某機構的糾紛案例中,竟有40%都與此相關。
我個人覺得出最需要警惕的五類人:
1. 把咨詢當聊天的話癆型:以為建立關系就是閑話家常,結果咨詢3次還沒明確治療方向
2. 測評依賴癥候群:做個案評估時5個量表起步,卻不會用最基礎的面談技術
3. 理論搬運工:生搬硬套CBT、精神分析等術語,來訪者聽得云里霧里
4. 記錄困難戶:咨詢筆記記得像流水賬,關鍵時刻找不到關鍵信息
5. 方案復制機:給不同來訪者開相似的"處方",忽視個體差異
以我接手的青少年抑郁案例為例,最有效的個案模式應該是:前2次咨詢建立安全屋(注意不是單純聊天),第3次開始用房樹人繪畫評估,配合每周的情緒溫度計記錄。關鍵是要在第三次咨詢前完成個案概念化,跟來訪者共同確認3個可量化的改善目標。
建議大家準備三個記錄本:紅色本記客觀事實,藍色本寫咨詢師觀察,綠色本記錄來訪者原話。每周花半小時做案例整理,用不同顏色標簽標注進展節點。我帶的實習生用這個方法后,個案脫落率從35%降到了12%。

心理咨詢師必看:最容易被忽略的5個接診細節
1. 診室布置:別讓環境先開口說錯話
你可能覺得放把椅子、擺張桌子就夠了,但來訪者從進門那刻起就在用五感觀察環境。
椅子別正對空調口,冷風直吹會讓人下意識緊繃
窗簾別用純黑色,淺米色或灰藍色更容易讓人松弛
綠植別選帶尖刺的(比如仙人掌),龜背竹這類圓葉植物更合適
有同行在書架上擺了《精神疾病診斷手冊》,結果把來訪者嚇得不輕——這事兒真發生過。
2. 開場白藏著溫度計
“說說你的情況吧”這種開場太像審問了。試試把主語換掉:
“今天咱們從哪兒聊起比較舒服?”
“剛才走過來熱不熱?先喝口水緩緩”
特別是首次咨詢的來訪者,前3分鐘的身體感受會直接影響TA的敞開程度。有個小竅門:準備不同高度的坐墊,讓來訪者自己選——這個選擇動作能快速建立掌控感。
3. 沉默不是空白格
新手最怕冷場,但老手都知道沉默的價值。要注意的是:
手里別轉筆(聲音會暴露焦慮)
視線保持在對方鼻梁位置(直視眼睛有壓迫感)
提前調整好椅子高度(避免沉默時發出吱呀聲)
有位老師傅會在咨詢桌上放塊機械表,秒針的滴答聲既能填補寂靜,又不會像電子鐘那樣死板。
4. 記錄方式會出賣你
邊聽邊記看似專業,實則大忌。
寫字速度跟不上語速時,來訪者會懷疑你是否在認真聽
突然停筆的瞬間,對方會自動過濾接下來的話
建議用符號代替文字記錄,比如畫個云朵代表情緒點,三角形代表需要跟進的問題。結束后花5分鐘補筆記,比當場龍飛鳳舞更顯尊重。
5. 結束動作比語言更重要
對了5分鐘千萬別看表,這個動作會讓整個咨詢功虧一簣。
提前10分鐘輕聲提醒:“咱們還有段時間,你看還有什么想補充的?”
起身時慢半拍,等來訪者先離開座位
送到門口時站門框內側(站在門外像催促)
有經驗的咨詢師會在抽屜備著獨立包裝的潤喉糖,結束前自然遞一顆:“路上含這個嗓子舒服點”——比說十句“照顧好自己”都管用。
說到底,心理咨詢是門手藝活。把這些細節串起來,就是給來訪者織了張看不見的安全網。下次接診前,不妨對著這份清單逐個檢查,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