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班后約咖啡被當成免費咨詢?聚會時總被要求"分析性格"?很多心理咨詢師都經(jīng)歷過這樣的尷尬。一朋友從業(yè)8年,他笑著自嘲:"現(xiàn)在除了同行,飯局上都不敢說自己是干心理的。"這份職業(yè)的特殊性,讓他們的交友之路確實比普通人多出幾道坎。
第一類吃虧的是"理性分析型"。小楊剛拿到咨詢師證那會兒,總?cè)滩蛔∮脤I(yè)眼光觀察朋友。閨蜜吐槽老公,她脫口而出"這是典型的投射心理",結(jié)果對方當場翻臉。職業(yè)習慣就像有色眼鏡,看誰都像來訪者。后來她學會在生活里關(guān)掉"分析模式",聊天時把專業(yè)術(shù)語換成"我理解你的感受",這才慢慢找回朋友間的松弛感。
第二類栽跟頭的是"助人強迫癥"。李姐從業(yè)12年,有次朋友深夜買醉找她傾訴,她下意識掏出記錄本準備做危機干預。朋友氣得摔門而出:"我就想找個人喝酒,不是來看病的!"心理咨詢師最容易掉入的圈套,就是把所有關(guān)系都變成咨訪關(guān)系。后來李姐給自己定了規(guī)矩:非工作時間,除非涉及生命安全,否則只當普通朋友。
第三類難交朋友的是"情緒海綿體質(zhì)"。小王去年換了抑郁癥方向,接觸太多負面案例后,開始抗拒社交。"聽朋友抱怨工作都覺得累,好像情緒配額被耗盡了。"這種情況在咨詢師中很常見。后來他找到平衡點:每周固定和正能量的朋友爬山,刻意接觸積極圈子,才慢慢恢復社交能量。
其實心理咨詢師交友有個"三不原則":不主動給建議、不預設(shè)分析、不過度共情。就像廚師回家不下廚,咨詢師也要學會在生活中卸下職業(yè)角色。有位資深督導說得好:"我們的專業(yè)是理解人性,但友誼需要的是體驗人性。"放下技術(shù),展現(xiàn)真實的喜怒哀樂,反而能交到真朋友。

心理咨詢師下班后最怕聽到哪句話?
第一句:"你現(xiàn)在有空嗎?我有點事想聊聊…"
這話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是朋友間的寒暄,但對心理咨詢師而言,堪比聽到“老板喊你開會”的警報。
為什么?
想象一下,醫(yī)生剛做完手術(shù)被拉住問診,廚師下班后還被要求炒菜——心理咨詢師每天要處理大量情緒垃圾,下班后大腦急需放空。可偏偏總有人覺得“聊幾句不耽誤事”,結(jié)果一開口就是兩小時起步。有位從業(yè)八年的咨詢師朋友說:“最怕地鐵到站時鄰居湊過來問’能順路咨詢個問題嗎’,這時候真想假裝不認識自己家樓層。”
第二句:"你幫我分析下ta到底怎么想的?"
這句話通常伴隨著八卦現(xiàn)場出現(xiàn)。親戚聚會時三姑六婆拽著你說:“你是專家,快分析下你表弟為啥不結(jié)婚?”朋友聚餐時突然掏出手機:“我男朋友發(fā)這條朋友圈啥意思?”
問題出在哪?
一來違背職業(yè)倫理,咨詢師不能隨意評判非來訪者;二來這種“免費快餐式分析”既不負責任,也讓他們感覺專業(yè)被廉價消費。就像讓建筑師免費設(shè)計別墅,還得“隨便畫兩筆就行”。
第三句:"你們這行是不是自己心理都有問題?"
這話殺傷力堪比對廚師說“你做飯是不是為了偷吃”。常見場景包括:
相親時對方露出探究眼神
同學會上老同桌半開玩笑
甚至有理發(fā)師邊剪頭發(fā)邊問
雖然知道多數(shù)人沒惡意,但總有種“被當標本觀察”的不適感。有位同行無奈道:“上次體檢被護士抽血時突然問這個,針頭差點戳歪。”
第四句:"我這種情況不吃藥能好嗎?"
千萬別在下班聚餐時拋出這種專業(yè)問題!這句話的可怕之處在于:
1. 涉及具體診療建議,必須謹慎回答
2. 容易引發(fā)飯桌上的“病友交流會”
3. 可能讓咨詢師被迫切換工作模式
更尷尬的是,說完這話往往有人接茬:“那順便幫我看看手相唄?”直接把心理咨詢師逼成“小九九大師”。
第五句:"你肯定特別會哄人/吵架從來沒輸過吧?"
這種刻板印象最讓人哭笑不得。事實上:
咨詢師運用的是共情技術(shù),不是“哄人技巧”
面對伴侶吵架照樣會急眼
有位新手媽媽咨詢師吐槽:“上周剛因為孩子喂飯問題和老公吵得雞飛狗跳”
把心理咨詢師當成“情緒超人”,就像期待數(shù)學老師買菜能心算微積分——專業(yè)能力≠生活技能。
特別彩蛋:來自家人的暴擊
"今天買菜遇到張阿姨,你給她做個心理測評唄?"
"你二叔家孩子的同學可能抑郁了,把你電話給他行不?"
這些充滿“親情綁架”的請求,讓咨詢師在家也得隨時備戰(zhàn)。有位同行發(fā)明了標準應答模板:“建議撥打心理援助熱線12355”,被全家稱為“六親不認公式”。
所以哈,如果你真關(guān)心身邊的心理咨詢師朋友,下班時間不妨換個話題。比如:
“新開的火鍋店去不去?”
“開黑三缺一來不來?”
“最新八卦聽不聽?”
這些接地氣的邀約,可比追問“你現(xiàn)在有空嗎”可愛多了。畢竟再厲害的情緒疏導專家,也需要在熱騰騰的生活氣里充充電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