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有人問我:"現在心理咨詢師行業到底怎么樣了?聽說疫情后需求大,但考證的人太多是不是飽和了?"作為一個從業8年的老咨詢師,今天掏心窩子跟大家聊聊真實情況,順便給想考證的朋友提個醒。
一、行業真實數據說話
根據中國心理學會最新統計,2023年全國持證心理咨詢師約150萬,但真正全職從業的只有12%左右。北京、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咨詢費普遍在600-1200元/小時,二三線城市則在200-500元區間。看似紅火,但有個扎心現實:超過60%的新手咨詢師前三年收入低于當地平均工資。
二、考證前必須知道的三件事
1. 證書≠飯碗:現在市面上的培訓證書(比如中科院心理所)只是"培訓證明",不是從業資格證。很多學員花七八千考證后才發現,機構宣傳的"包就業"根本不靠譜。
2. 督導才是無底洞:真正想接個案,至少要做200小時被督導(就是老咨詢師手把手帶),每小時督導費300-800元,這筆開銷很少有人提前告訴你。
3. 平臺抽成驚人:新手在線上平臺接單,普遍被抽成40%-60%。有個學員跟我算過賬:標價400元的咨詢,到手不到200,還要倒貼督導費。
三、什么樣的人適合入行?
通過觀察身邊堅持下來的同行,發現這三類人最容易存活:
有主業托底的(比如教師、醫生),把咨詢當副業慢慢積累
特定領域深耕者(比如專門做青少年或婚姻咨詢)
自媒體玩得轉的,能持續輸出內容吸引客源
四、新手避坑訣竅
1. 警惕"免考“抱過”"的機構,正規培訓都要滿192課時
2. 優先選能提供實習機會的培訓機構
3. 準備3-5萬學習基金(包含督導和進階培訓)
4. 前兩年別指望賺錢,重點打磨咨詢技術
個人建議
如果只是沖著"高薪""自由"想來賺快錢,勸你趁早打消念頭。這行和當醫生一樣需要長期積累,我見過太多人考完證就放抽屜吃灰。但要是真心喜歡助人,能忍受前期的寂寞,現在確實是入行的好時機——大家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,政府也在推社區心理服務,未來五年肯定會淘汰一批混日子的,留下真正專業的。

普通人考心理咨詢師證到底有沒有用?過來人說實話
刷短視頻時總能看到鋪天蓋地的廣告:"零基礎考心理咨詢師,月入過萬不是夢!" 你是不是也心動過?今天咱們不聊虛的,就說說普通人考這個證的真實體驗。
一、證書本身確實有用處
先說實在的,這個證不是廢紙。現在很多中小學招聘心理老師、社區開設公益咨詢室,持證就是硬門檻。我朋友去年應聘青少年活動中心,面試官看到她簡歷上的心理咨詢師證直接加了兩分印象分。有些網絡平臺接單做傾聽服務,也會要求上傳證書照片審核。
二、別指望拿證就能接咨詢
但要說考完證就能開工作室接個案,這可就太天真了。去年參加培訓時認識個大姐,花八千多考完證,印了名片去小區擺攤,結果三個月沒接到一個正經咨詢。現在正規醫院心理科都要求碩士學歷加執業醫師證,普通人拿個培訓證書,連做個案記錄的資格都沒有。
三、三類人適合考這個證
1. 教師/社工群體:處理學生心理問題、社區調解時能派上用場,我們學校有班主任考完后,明顯更會處理學生沖突了
2. 寶媽/自由職業者:可以在壹心理這類平臺接傾聽服務,時薪40-80元,適合當兼職
3. 想轉行試水的人:先拿證入門,再慢慢積累督導時長,有個95后男生考完證后給情感博主當助理,現在專門做失戀疏導
四、考證路上這些坑要避開
市面上培訓機構魚龍混雜,有幾點要特別注意:
認準中科院心理所頒發的證書(其他野雞證書HR根本不認)
低于3000元的套餐慎選(很可能后期要加收督導費、教材費)
承諾"包就業"的基本是騙子(有個學員被忽悠說保證安排醫院實習,結果說一千,道一萬只給了張志愿者證明)
五、“老江湖”的大實話
考完證三年的人告訴你:這行沒有速成神話。我同期考證的30多人里,真正從事心理相關工作的不到5個。但如果你是想系統學習溝通技巧,或者工作需要接觸心理輔導,這個系統的培訓確實能幫到你。現在周末偶爾在社區做公益咨詢,看到來訪者眉頭舒展的樣子,會覺得那些熬夜備考的日子值了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