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很多粉絲私信:"馬上要去做心理咨詢了,咨詢師到底會問我什么哈?"作為從業8年的心理工作者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說說真實場景。注意啦!心理咨詢不是考試,沒有標準答案,但這6個開場問題,幾乎每個咨詢師都會問到。
第一句:"發生了什么讓你困擾的事?"
這句話就像打開話匣子的鑰匙。上周有個程序員小哥來做咨詢,咨詢師剛問完這句,他直接掏出手機開始念備忘錄,原來他提前寫了3頁紙的煩惱。其實咨詢師這么問,是想知道你的"痛點開關"在哪里,但千萬別擔心被評判,哪怕你說"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來",也是很好的開始。
第二句:"這個狀況出現多久了?"
上個月接待的產后媽媽小美,當咨詢師問這個問題時,她突然意識到自己情緒低落已經持續7個月。這個提問就像心理掃描儀,幫助咨詢師判斷問題是短期應激反應,還是長期積累的結果。有個訣竅:記不清具體時間可以說"大概從換工作后"這樣的生活節點。
第三句:"你希望我們這次聊些什么?"
別被這個問題嚇到!這就像去醫院看病要先說哪里不舒服。有位大學生曾回答:"就想知道我怎么才能不害怕人群",結果那次咨詢就專注討論社交恐懼。如果你暫時沒頭緒,完全可以說"可能需要老師幫忙理清重點"。
第四句:"當時你是什么感受?"
注意這里問的是感受而不是想法。就像上周的來訪者說"男友提分手時我摔了杯子",咨詢師追問感受,她才說出"其實當時渾身發冷,像掉進冰窟窿"。描述身體反應往往比說"我很生氣"更能觸及真實情緒。
第五句:"以前遇到類似情況怎么處理的?"
這個問題常常讓人恍然大悟。有位企業高管談到應對焦慮的方法時,突然發現自己在重復父親"借酒消愁"的模式。咨詢師問這個不是要評價對錯,而是幫你發現已有的應對資源,說不定你曾經用過的好方法,只是被遺忘了。
第六句:"你期待發生什么改變?"
這是確立咨詢目標的關鍵。有位家庭主婦說"希望老公能多關心我",咨詢師引導她轉換為"我想學會表達需求",這樣的調整讓咨詢方向更明確。記住,改變要從自身出發,就像調整方向盤比指望道路變平更容易。
看到這里你可能發現了,心理咨詢師的提問都像精準的導航儀,不是為了窺探隱私,而是幫你定位心理堵點。這些看似平常的問題,實際上經過專業設計,就像中醫把脈,通過你的回答判斷心理狀態。下次去做咨詢,不妨把這些常見問題當作路線圖,提前想想自己的答案,但千萬別背稿子,最真實的反應才是最好的素材。

心理咨詢師最怕來訪者問什么問題?
1. ☆“我什么時候能好?”☆
這個問題就像問醫生“我啥時候能出院”一樣,咨詢師聽了會暗自嘆氣。每個人的心理困擾成因復雜,有人因為原生家庭壓抑了十幾年,有人被職場壓力逼到崩潰,想靠幾次聊天就徹底解決,確實不現實。
咨詢師更希望來訪者問:“我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好起來?”——這說明你愿意主動參與改變。心理咨詢不是“開藥方”,而是雙方合作探索的過程。如果總盯著結果,反而容易忽略成長中的細微變化。
2. ☆“你結婚了嗎?/你自己心理沒問題吧?”☆
咨詢師最怕被問到私人生活。曾有來訪者得知咨詢師單身,直接質疑:“你自己都沒對象,怎么教我處理婚姻問題?”其實,咨詢師的專業能力與個人生活狀態無關。就像外科醫生不需要親自骨折過才能接骨,心理咨詢依靠的是系統培訓和臨床經驗。
不過這類問題也反映了來訪者的不信任感。這時候咨詢師通常會溫和回應:“你是擔心我的經驗不足嗎?我們可以聊聊你對咨詢的期待。”
3. ☆“聊了半天也沒效果,你是不是不行?”☆
這句話的殺傷力堪比“你根本不懂我”。有的來訪者做了兩次咨詢,發現情緒沒有立竿見影的改善,就會直接“差評”。但心理成長往往像煲湯——前半小時可能連香味都沒有,后面才會慢慢濃郁。
遇到這種情況,咨詢師反而會抓住機會:“你覺得我們的溝通哪里讓你不舒服?”這可能暴露出來訪者對咨詢方式的抵觸,或是內心隱藏的防御機制。比如有人討厭被追問童年經歷,其實是因為潛意識在逃避創傷。
4. ☆“能不能給我打個折?”☆
談錢永遠是尷尬的話題。有人覺得“不就是聊聊天嗎,憑什么收費這么貴”,甚至要求包月套餐。但心理咨詢收費不僅是對話時間成本,還包含督導費用、培訓投入、案例整理等隱性工作。
成熟的咨詢師不會因此生氣,反而會理解來訪者的經濟壓力。他們可能會建議縮短單次時長,或推薦公益低價咨詢資源。但遇到討價還價特別激烈的,可能要考慮對方是否真的準備好了面對問題——畢竟對自我成長的投入意愿也很重要。
5. ☆“你說我該怎么辦?”☆
很多來訪者渴望得到一個“標準答案”,但心理咨詢師絕不會直接給建議。有位同行分享過案例:來訪者糾結要不要離婚,咨詢師如果建議“離”,萬一對方后悔了可能被責怪;如果說“別離”,又可能被埋怨耽誤人生。
這時候咨詢師通常會反問:“如果現在有個神仙告訴你正確答案,你會立刻照做嗎?”其實大多數人提問時,心里早有了傾向,只是需要別人幫他們看清自己的真實想法。
6. ☆“你能保證我不再抑郁嗎?”☆
要求百分百的承諾,就像讓天氣預報員保證明天不下雨。心理咨詢師不是算命先生,他們能做的是教來訪者識別情緒信號、建立應對機制。有位咨詢師說過金句:“我不能保證你的人生永遠晴天,但可以幫你學會在雨天撐傘。”
過度追求“保證”的背后,可能是來訪者害怕失控的心理。這時候需要慢慢建立安全感,而不是用空頭承諾敷衍。
寫在說一千,道一萬
其實心理咨詢師不怕問題尖銳,最怕的是來訪者沉默。有位從業十年的咨詢師說:“寧可你指著鼻子罵我,也好過全程低頭玩手機。”那些讓咨詢師“冒冷汗”的提問,反而是打開心門的鑰匙。重要的是保持真實——畢竟假裝配合的咨詢,就像對著空氣揮拳,永遠打不到癥結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