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年接觸了20多位從機構跳出來單干的心理咨詢師,發現90%的人都在面試環節吃過虧。今天結合真實案例,手把手教你通過創業崗面試的核心關卡。
一、前期準備別犯這三個錯
1. 盲目準備案例報告:某平臺要求提交半年接診量,結果有人把五年前的案例都翻出來了
2. 忽略平臺運營規則:某在線咨詢平臺要求每周至少直播3次,有咨詢師入職后才發現時間沖突
3. 證件準備不齊全:有位同行帶著二級證書去面試,結果機構現在要求必須出示繼續教育證明
二、面試必考題匯總(附應答模板)
1. "如果遇到重度抑郁患者怎么處理?"
錯誤示范:我會用認知行為療法逐步干預
正確思路:先說明轉介流程,再強調平臺配合方案(具體話術見下方)
2. "如何保證線上咨詢效果?"
必須提到的三點:環境布置技巧/設備調試經驗/緊急情況預案(附實物圖示例)
3. "你的個案來源規劃是什么?"
切忌空談自媒體運營,要具體到某平臺的運營策略(比如小紅書筆記排期方案)
三、“懂行的人”的避坑建議
1. 必備的五個紙質文件:包含但不限于督導證明、個案記錄模板
2. 試崗期間注意事項:某平臺前三個月要完成指定培訓課程
3. 分成比例談判技巧:教你看懂合同里的隱藏條款(附真實合同打碼樣本)
別忘了:現在90%的創業崗都要求提供近期督導記錄,建議大家提前三個月開始準備。去年有個咨詢師帶著客戶評價去面試,結果對方直接要看督導老師的聯系方式。

心理咨詢師創業初期最容易踩的5個坑
剛離開機構單干的咨詢師,往往帶著一腔熱情投入創業,但現實往往比想象中復雜得多。以下5個真實“血淚教訓”,都是“懂行的人”踩過的坑,希望你能提前繞開。
一、定價太糾結:高不成低不就
新手咨詢師最容易在定價上犯兩種錯誤:要么照搬機構標準,一小時收300元卻沒人買單;要么為了拉客戶,直接打折到50元/次,結果反而被質疑專業性。
接地氣建議:
先摸清本地市場:加3~5個同行微信,假裝求助者問價,摸清當地真實收費區間。
階梯定價更靈活:比如前10個客戶按150元/次體驗價,滿20次咨詢后恢復原價,既留人又能篩選優質客戶。
朋友圈別直接標價:發客戶反饋時“不小心”露出收費標準,比硬廣更自然。
二、等客上門:沒存夠3個月客源就開業
很多咨詢師以為租個工作室、掛上招牌就會有客戶上門。實際上,前期沒穩定客源就開實體店,很可能撐不過三個月。
真實案例:
朋友王老師辭職后花了8萬裝修工作室,結果前兩個月只接到3個線下咨詢,連房租都賺不回。后來改做線上咨詢+社區講座引流,半年后才敢重新租辦公室。
“躲坑”攻略:
先做“移動咨詢室”:咖啡館包間、社區活動室都能用,省下房租壓力。
線上養客源:每周發2條科普短視頻,文案直接寫“焦慮/失眠的5個自救技巧”,比講理論更吸引人。
三、迷信“萬能培訓”:證書攢了一堆沒用上
剛入行的咨詢師特別容易陷入“考證焦慮”,花幾萬塊學完繪畫治療、沙盤技術,結果發現客戶最關心的還是能不能解決具體問題。
大實話提醒:
先深耕一個領域:比如專做青少年厭學或產后抑郁,比“什么都會一點”更有記憶點。
培訓要看投入產出:學完能否立刻設計成299元的3節體驗課?能不能寫成系列科普文章?如果不能,慎報!
四、單打獨斗:不好意思談錢
很多咨詢師覺得談錢傷感情,不好意思收定金、不敢提漲價。結果遇到客戶臨時取消咨詢、拖欠費用,自己吃啞巴虧。
實操經驗:
定金收20%是底線:提前說明“改期需提前24小時,否則定金不退”,減少被放鴿子概率。
漲價要打組合拳:不是直接發通知,而是先給老客戶5次原價續約機會,再配合新證書/案例成果宣傳。
五、只顧助人忘了自己:累到想轉行
全天傾聽負面情緒、工作時間不固定、收入不穩定...這些隱性消耗比想象中更可怕。見過太多咨詢師開業半年就抑郁發作的案例。
保命錦囊:
固定工作時間:周末至少留1天完全休息,手機設置自動回復:“非咨詢時間,急事請留言”。
找到同行支持小組:每月1次線下吐槽大會,互相做督導比獨自硬扛強十倍。
設置“能量補給清單”:列10件快速回血的小事(比如擼貓、泡澡、看脫口秀),情緒透支時立刻執行。
剛開始單干的日子注定不容易,但比起在機構打工,你能更自由地實踐自己的咨詢理念。記住:先活下來,再活得好,這個行業拼的是持久戰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