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不少同行私信:"老師,我在機構干了5年想自己開工作室,到底靠不靠譜?"作為從業12年、帶過200+學員的心理咨詢創業者,今天掏心窩子和大家說說這個行業的真實情況。
先甩個硬數據:2023年上半年心理咨詢類個體工商戶注冊量同比增長68%,但同期注銷率也高達41%。這說明什么?機會確實存在,但沒準備的人注定被淘汰。我個人覺得出最適合單干的3類人:
第一類:有1000+小時個案經驗的"老油條"
這類咨詢師最值錢的是臨床直覺。有個學員在精神科醫院干了8年,辭職后專做青少年情緒障礙,靠家長轉介紹三個月就排滿檔期。秘訣就是深耕細分領域,把醫院里積累的病例轉化為個人品牌背書。
第二類:自媒體玩得溜的"斜杠青年"
95后咨詢師小李在抖音做心理科普,3個月攢了10萬粉。現在線上99元/小時的傾聽服務根本接不過來,還轉化了不少線下個案。記住:短視頻里講"如何識別抑郁癥前兆"比發專業論文閱讀量高50倍。
第三類:手握企業資源的"關系戶"
王姐之前是外企HR總監,轉型后專門接EAP項目。光給前東家做員工心理援助,一年穩穩入賬20萬。關鍵要會設計服務包:心理測評+團體輔導+危機干預整套方案,企業就吃這套。
給新手三個“躲坑”建議:
1. 別在裝修上砸錢,咨詢室月租金超過5000趕緊跑
2. 督導費不能省,找個靠譜督導比報10個培訓班管用
3. 前半年先做公益咨詢,積累真實案例比證書重要
現在說說怎么起步最穩妥。建議先做"周末工作室",周一到周五繼續本職工作接線上咨詢。有個學員白天是中學心理老師,晚上接職場咨詢,半年后辭職時已經攢了40個固定來訪者。
親情提示:這行賺錢的從來不是按小時收費,而是知識變現。出書、開訓練營、做企業培訓才是利潤大頭。我認識的TOP10咨詢師,個案收入只占三成,剩下全靠知識付費。

心理咨詢師轉行做培訓,這5個雷區千萬別踩
發現不少心理咨詢師朋友開始嘗試轉型做培訓師。從個體咨詢到團體培訓,看似都是"和人打交道",但實際操作起來完全是兩碼事。我接觸過不少轉型踩坑的案例,今天就掏心窩子聊聊最容易栽跟頭的五個地方。
一、別把咨詢室直接搬上講臺
很多咨詢師轉型后最容易犯的毛病,就是直接把個案經驗當教材。上周遇到個案例:王老師把十年積累的咨詢記錄整理成課件,結果學員反饋"聽不懂專業術語""案例太特殊沒共鳴"。要記住,培訓不是個案督導,得把專業知識"翻譯"成生活語言。比如用"情緒急救包"代替"心理危機干預",用"職場關系潤滑劑"類比人際關系處理技巧。
二、別急著開課,先去菜市場轉轉
有位轉型三年的朋友跟我吐槽:"我精心準備的積極心理學課程,三個月只招到2個人。"問題就出在沒做市場調研。建議先做這三件事:
1. 混進目標行業的社群潛伏半個月
2. 找5個目標學員做深度訪談
3. 觀察同類型培訓的招生文案和定價
有個成功案例:李老師發現企業中層更關注"團隊情緒管理",就把原本的"家庭關系療愈"課程調整為"職場情緒急救手冊",報名量直接翻倍。
三、課件別做學術報告
見過最夸張的課件有78頁PPT,密密麻麻全是文字。培訓不是大學講堂,記住這三個數字:
每頁不超過3個知識點
每20分鐘換一種互動方式
每節課設計3個"哈哈時刻"
上次參加個不錯的培訓,老師用"情緒溫度計"小游戲開場,用情景劇演示溝通技巧,說一千,道一萬讓學員用便利貼寫收獲貼成彩虹墻——這樣的設計才能讓學員記住。
四、改掉"療愈式"說話習慣
咨詢師常有的共情模式:"我理解你的感受..."在培訓現場容易變成單方面輸出。要練就"培訓師話術":
把"你應該"換成"我們可以試試"
少用"抑郁""焦慮"等敏感詞
提問時多用"咱們團隊有沒有遇到過..."
見過最聰明的轉型老師,會在課堂上準備"問題漂流瓶",讓學員匿名寫困惑,隨機抽取討論,既保護隱私又活躍氣氛。
五、別做一錘子買賣
很多咨詢師轉培訓后最容易忽視課后服務。分享三個實用招數:
1. 建立學員打卡群,每周發實用心理小工具
2. 每月做次線上答疑直播
3. 把課程內容拆解成21天練習手冊
認識個轉型成功的老師,每次培訓后都給學員寄"成長錦囊",里面有定制書簽、行動清單,甚至附送3次微信快速答疑,學員續費率高達40%。
轉型不是改個職業標簽那么簡單,關鍵是思維模式的轉換。從深度共情到有效傳達,從個體療愈到團體賦能,這個過程就像把功夫茶改成大碗茶——要的不是精致,而是解渴。那些轉型順利的老師,都是早早放下"心理咨詢師"的身份包袱,真正以空杯心態重新學習的人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