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手机看片-欧美手机在线-欧美手机在线观看-欧美手机在线视频-春色精品视频在线播放-春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

心理咨詢師必須戒掉的兩個壞習慣,否則害人害己

張婉芳

張婉芳

2025-05-13 16:48  留光心田熱門創作者
+關注

作為一名從業10年的心理咨詢師,今天想和大家掏心窩子聊個扎心的事實:我們這行最常見的職業損傷,不是熬夜加班,而是這個要命的"助人強迫癥"。上周門診遇到個同行,自己吃著抗抑郁藥還在接咨詢,問起原因就一句話:"那么多來訪者需要我哈"——你看,這就是典型的病根。

第一個要命的習慣叫"過度共情綜合征"。去年我們督導會上討論過一個案例:某咨詢師陪來訪者聊完家暴經歷,自己跑去對方家里勸架,結果被誤傷住院。這種把來訪者的人生扛在自己肩上的做法,不僅違反職業倫理,更會讓咨詢關系完全失控。記住,心理咨詢不是替人擋子彈,而是教人穿防彈衣。

第二個壞習慣更隱蔽,叫"救世主情結妄想"。我認識不少新手咨詢師,總想著用幾次咨詢就能讓人脫胎換骨。有個同行給抑郁癥患者布置家庭作業,結果對方沒完成就自責到失眠。清醒點吧!咨詢師是人不是神,我們的工作是陪伴成長,不是當人生導演。就像種花匠只能調節光照澆水,不能替花苞開花。

這兩個毛病要是不改,輕則職業倦怠,重則害人害己。說個真實數據:2023年全國心理咨詢師行業調查報告顯示,從業3年內的咨詢師中,42%出現過替代性創傷,28%產生過職業厭惡情緒。所以哈,各位同行千萬記住: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,再幫別人。

要破這個局,我有三個土辦法:第一,每周固定做督導,就像汽車定期保養;第二,設置嚴格的上下班分界線,我自己的手機晚上9點自動切換勿擾模式;第三,培養個和工作完全無關的愛好,我現在每周雷打不動要去釣三次魚。

對了說句實在話,咨詢師能幫到人的前提,是先把自己活明白了。就像老話說的,醫者不自醫,渡人先渡己。

心理咨詢師如何
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eb
心理咨詢師如何避免職業倦怠

心理咨詢師如何避免職業倦怠

☆1. 工作與生活之間劃條“分界線”☆

很多咨詢師容易陷入“全天候待機”的狀態,尤其是獨立執業的咨詢師。比如,半夜收到來訪者的消息,糾結要不要回復;休假時腦子里還在復盤個案。這種模糊的邊界會讓生活被工作一點點侵蝕。

具體怎么做?

固定工作時間:比如每天只安排6小時咨詢,其余時間不處理工作消息。

物理隔離:下班后把工作手機放在書房,臥室和客廳只做生活用途。

培養“非咨詢”愛好:養花、爬山、打羽毛球……找一個能讓你完全脫離“咨詢師”身份的事。

☆2. 建立自己的“情緒回收站”☆

咨詢師不是情緒垃圾桶,但工作中難免積累負面情緒。一位從業十年的朋友說過:“每次咨詢結束,我會在筆記本上畫個叉,象征把情緒留在這里,不帶回家。”

試試這些小技巧:

結束咨詢后做5分鐘冥想:閉上眼睛,想象把今天的情緒壓力像倒水一樣“倒”進某個容器。

定期找同行吐槽:組建3-5人的小群組,每周固定時間語音聊天,不聊技術只聊感受。

寫“情緒日記”:用最直白的話記錄當天最難受的瞬間,寫完后把紙撕掉。

☆3. 別把來訪者的責任背在自己身上☆

新手咨詢師容易陷入一種誤區:“如果來訪者沒有好轉,一定是我的問題。”這種過度責任感會加速職業倦怠。

調整心態的關鍵:

明確咨詢的邊界:咨詢師提供的是專業支持,而不是替別人解決問題。

接受“過程比結果重要”:有些人需要3次咨詢就能改變,有些人可能需要3年,允許節奏不同。

學會說“不”:遇到超出能力范圍的個案,及時轉介,這不是失敗而是專業負責。

☆4. 定期給自己“充電”☆

持續輸出卻從不輸入,就像手機只放電不充電,遲早會關機。

充電方式因人而異:

參加體驗式工作坊:比如藝術治療、舞動療愈,在體驗中放松自己。

跨界學習:學點心理學之外的技能,比如攝影、烹飪,換個視角看世界。

每年安排“空白期”:比如暑假停接新個案,用一個月旅行或宅家放空。

☆5. 找到你的“初心錨點”☆

為什么選擇這份職業?是因為喜歡與人深度連接,還是對人性充滿好奇?當倦怠感來襲時,重新回想最初打動你的那個瞬間。

有位咨詢師分享過她的方法:在辦公室掛上來訪者送的感謝卡片。有位高中生曾寫道:“謝謝你告訴我,我不是怪物。”每當累到想放棄時,這些卡片會提醒她工作的意義。

我個人覺得,職業倦怠不是弱點,而是身體發出的信號。它提醒我們:該調整節奏了。心理咨詢師照顧好自己,才能更好地陪伴他人。

評論0
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

500字以內
發送

相關文章

張婉芳

心理咨詢 | 創作者  IP屬地: 廣州
文章357
粉絲42
關注5

人生有兩大悲劇: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;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。人生有兩大快樂:一個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,于是可以尋求和創造;另一個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,于是可以去品味和體驗。

特別推薦

作者影響力排行

培訓機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