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到很多同行私信:"考完心理咨詢師證書能干啥?""這行是不是只能開診所?"作為從業8年的二級咨詢師,今天掏心窩子說說真實就業情況。上周剛幫學妹對接了醫院心理科的工作,月薪直接比她在培訓機構翻了2倍。
第一去處當屬公立醫院。現在三甲醫院標配心理門診,我們市人民醫院今年就擴招了6個崗位。薪資構成是底薪+績效,新手每月到手7000左右,兩年以上帶門診的能過萬。關鍵是有編制保障,還能跟著精神科主任查房積累案例。
第二去處是互聯網平臺。像簡單心理、壹心理這些平臺,入駐需要100小時以上個案時長。我去年在線上接青少年咨詢,平均每周15個案例,平臺抽成后月收入1.2-1.8萬浮動。特別適合寶媽和自由職業者,有個同行邊旅行邊接咨詢,時區差反而成了優勢。
第三去處可能很多人沒想到——企業EAP服務。我給本地三家上市公司做員工心理輔導,時薪600起步。上個月科技園有家公司集體裁員,單是給被裁員工做心理疏導就接了40小時的咨詢量。這類崗位往往要求有200小時以上團體輔導經驗。
要說“躲坑”點,千萬別信那些"掛靠證書年入十萬"的廣告。我表弟考完證閑置了3年,對了自己開了情感直播間才用上專業知識。現在心理咨詢行業有個怪現象:新手扎堆開工作室,有經驗的反而往體制內走。建議大家先從醫院或機構積累案例,等有穩定客源再考慮單干。
(插入數據圖:2023年心理咨詢師就業方向占比餅狀圖)
親情提示想入行的朋友,這行收入差距特別大。我認識的在婚戀機構做咨詢的,時薪才80;但給外企高管做私人顧問的,單次咨詢費能到3000。關鍵要找準細分領域,比如兒童多動癥干預、職場PUA輔導這些方向特別缺人。

考完心理咨詢師證不做咨詢還能干啥?
1. 當個懂心理的斜杠青年
現在企業招聘越來越看重"心理資本",很多崗位都寫著"心理學專業優先"。比如做用戶運營的,懂點消費心理學更能抓住用戶痛點;做人力資源的,用心理測評工具篩簡歷更精準;教育培訓機構招課程顧問,會溝通技巧的明顯更吃香。我認識個做電商客服的姑娘,把心理咨詢的話術用在處理客訴上,三個月就成了部門標兵。
2. 進學校當孩子王
中小學現在都要求配心理老師,雖然多數需要考編,但很多民辦學校、培訓機構會招兼職心理老師。工作內容不單是做咨詢,更多是組織心理講座、設計班會課、帶團體活動。有個朋友每周去兩所私立小學,帶孩子們玩沙盤游戲、做注意力訓練,收入比全職心理咨詢師還穩定。
3. 在企業搞員工關懷
大公司現在都重視EAP(員工幫助計劃),需要能設計心理健康方案的人。比如給新員工做適應性培訓,幫銷售團隊做壓力管理,給管理層上溝通技巧課。有個考了證的HR轉去做企業內訓,專門設計"情緒管理"工作坊,現在成了各大廠爭搶的培訓講師。
4. 做心理科普網紅
刷短視頻時看到那些講人際交往技巧、情緒管理妙招的賬號沒?很多運營者都有心理咨詢師證。可以寫心理類文章投稿,給情感電臺當內容顧問,或者在知識付費平臺開課。有個95后男生把心理學知識編成脫口秀,在B站教人用"系統脫敏法"應對催婚,半年漲粉20萬。
5. 轉行做專業輔助
醫療系統的心理測評崗、司法系統的社區矯正、婦聯的婚姻調解,這些崗位招人時看到有證的都會眼前一亮。認識個姐姐在康復醫院工作,專門給中風患者做心理評估,配合醫生制定康復方案,比單純做咨詢更有成就感。
6. 搞點副業賺零花
周末去社區開公益講座,給讀書會帶讀心理學書籍,在情感咨詢APP當樹洞傾聽者。這些副業既能鍛煉專業技能,又能積累案例經驗。有個寶媽在家帶娃期間,每天抽兩小時在某平臺做在線傾聽師,時薪比普通兼職高兩三倍。
別把考證當成必須做咨詢的枷鎖,心理學知識本來就是人生的加速器。現在很多幼兒園招老師都要看心理學學分,房產中介學銷售心理學能成單更快,甚至做美甲的小妹懂點色彩心理學都能多賣卡。你手里的證書不是終點站,而是打開更多可能性的萬能鑰匙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