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兩點的方艙醫院走廊,李老師裹著防護服蹲在暖氣片旁,手機屏幕的微光映著她滿是壓痕的臉。視頻那頭,10歲的小男孩抱著被子抽泣:"阿姨,我夢見爸爸媽媽不要我了..."這是2020年武漢封城期間,3000多名心理援助志愿者每天都在經歷的真實場景。
很多人不知道,在核酸檢測、醫療救治這些"大事"背后,心理咨詢師們默默做著四件特別的工作:
第一件是"情緒翻譯官"。方艙醫院有位東北大媽總嚷嚷心口疼,醫生查不出問題。心理小組發現,她其實是用軀體癥狀表達焦慮——兒子在雷神山工地失聯三天了。咨詢師教會她用"心跳加快"替代"心口疼"描述感受,醫護人員就能準確判斷她的狀態。
第二件叫"聲音創可貼"。某隔離酒店有位海外歸來的留學生,連續7天只吃泡面。視頻咨詢時,咨詢師注意到他總擺弄桌上的潤喉糖紙。原來他媽媽生前每天給他包里塞潤喉糖,這個習慣動作成了他思念母親的儀式。咨詢師沒有勸他吃飯,而是陪他折了半小時糖紙船。
第三件是"記憶保鮮術"。在臨終關懷病房,有位老先生攥著全家福不肯閉眼。咨詢師拿來錄音筆,引導他說出照片背后的故事:"這張是92年春節,小芳穿著紅棉襖..."3小時后老人安然離世,這段錄音成了家屬最珍貴的遺物。
第四件叫"希望腳手架"。社區工作者王姐連續工作40天后情緒崩潰,哭著說"撐不住了"。咨詢師沒講大道理,而是教她每天用手機拍三張照片:晨光里的測溫儀、居民窗臺的綠蘿、夜班時的自熱火鍋。兩周后她驚喜地發現,原來溫暖一直在身邊。
這些看似細碎的工作,實際發揮著特殊作用。就像給高壓鍋裝了個安全閥,既不讓情緒積壓爆發,也不強行壓抑。北京回龍觀醫院專家指出,疫情期間的心理干預要像"中醫調理",重點不是消除癥狀,而是恢復心理免疫力。
如果你也想參與心理援助,記住三個"一"原則:一雙會觀察的耳朵(聽出語言背后的情緒)、一個能共情的擁抱(哪怕隔著防護服)、一份持續的關注(定期回訪比單次咨詢更重要)。就像武漢心理援助熱線的張主任說的:"我們不是來解決問題的,是陪他們一起問題里待一會兒。"

疫情期間出現焦慮癥狀,該不該找心理咨詢師?
一、疫情帶來的“心理流感”比想象中普遍
封控期間刷手機停不下來、看到病例新增就莫名心慌、復工后總擔心被感染……這些看似“矯情”的反應,其實是人在長期壓力下的正常表現。就像身體會感冒,心理也會“著涼”。北京某三甲醫院的心理科醫生透露,疫情后咨詢量增加了40%,其中七成是焦慮情緒問題,很多人最初只是覺得“狀態不對”,結果一測評已經達到輕度焦慮標準。
二、出現這些信號,建議主動求助
1. 身體先扛不住了
明明沒熬夜卻頭痛頭暈,腸胃突然變差,查不出原因的胸悶心慌——當焦慮反應開始“軀體化”,說明神經系統已經超負荷。
2. 生活節奏被打亂
連續兩周失眠、對原本喜歡的事提不起勁、工作效率斷崖式下跌,這些都在提示需要調整心理狀態。
3. 情緒波及人際關系
把煩躁發泄到家人身上,或是刻意回避親友聯系,都是情緒失控的前兆。
三、心理咨詢師能幫我們做什么?
很多人對心理咨詢有誤解,以為只有“想不開”才需要去。其實就像健身教練指導體能訓練,心理咨詢師是幫我們鍛煉“心理肌肉”的專業人士:
給情緒“松綁”
通過具體場景復盤,找到焦慮的觸發點。比如有人發現,每次看到防疫新聞就下意識刷手機,其實是失控感作祟。
提供“工具箱”
呼吸訓練、正念練習這些實用技巧,能快速緩解急性焦慮。杭州一位上班族分享,學會“5秒深呼吸法”后,開會發言手抖的情況改善了很多。
搭建支持系統
定期咨詢相當于給心理狀態做體檢,避免小問題積壓成大毛病。特別是獨居或異地工作的人,這種定期傾訴尤為重要。
四、顧慮和替代方案
“找咨詢師太貴?”
現在不少社區醫院開設了平價心理門診,部分高校提供公益咨詢服務。線上平臺也有50-200元/次的平價選擇,比憋出大病再治劃算得多。
“怕被別人知道?”
正規機構嚴格遵守保密協議。北京某心理咨詢室甚至提供“假裝約飯”的到訪指引,保護來訪者隱私。
實在邁不出第一步怎么辦?
可以先嘗試寫情緒日記,把困擾具體化;加入靠譜的互助小組(注意辨別非專業機構);或者通過三甲醫院的心理測評小程序自檢。
疫情終會過去,但學會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,才是這場持久戰留給我們的長期課題。如果此刻你正被焦慮困擾,不妨把找心理咨詢師看作“給心理戴口罩”——這不是軟弱,而是對自己負責的智慧選擇。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