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兩天在同行交流會上,有個從業八年的老咨詢師說漏嘴:"咱們這行自己抑郁的比例比普通人還高3倍"。這話雖然沒官方數據支持,但確實道出個扎心事實:天天幫別人疏導情緒的人,自己憋著心事該找誰?
一、資深同行才知道的4個正規渠道
1. 行業協會督導(300-800元/小時)
省心理學會每月提供2次免費督導名額,要提前三個月排隊。某三甲醫院心理科主任跟我說:"去年我女兒高考焦慮,就是通過協會找的上海督導,效果比普通咨詢強兩倍"
2. 高校專家門診(掛號費50-300元)
注意要選有臨床心理學背景的教授,別掛錯精神科。北京王老師去年離婚時,每周三下午準時到北師大心理診所報到:"教授說話一針見血,三次咨詢就把我三年沒想通的事理清了"
3. 跨城同業小組(AA制人均200-500元)
長三角有個二十人左右的秘密小組,成員輪流當來訪者。杭州李咨詢師透露:"我們定死規矩——小組成員絕不接彼此個案,防止雙重關系"
4. 海外視頻咨詢($150-300/小時)
適合處理職業耗竭等深層問題。深圳張老師去年通過APA官網找到紐約的華人督導師:"雖然貴,但人家20年督導經驗確實值這個價"
二、千萬要避開的3個坑
別找自己帶過的實習生:"去年有個同行找前學員咨詢,結果咨詢記錄被泄露到行業群里"
警惕低價促銷套餐:"99元三次咨詢的,八成是培訓機構的新手拿你練手"
線上平臺要看實體地址:"去年有咨詢師在寫字樓隔斷間做咨詢,隔音差得能聽見隔壁打麻將"
三、“懂行的人”的血淚經驗
廣州周老師花了三萬塊才明白的道理:"別迷信頭銜,有次找了個掛著‘國際認證’牌子的,結果發現證書是菲律賓某野雞機構發的"
現在行內有個不成文的規矩——看咨詢室地毯厚度。真專業的機構會鋪消音地毯,那種踩著嘎吱響的木地板辦公室,建議轉身就走。

心理咨詢師需要定期做心理體檢嗎?
心理咨詢師每天聽別人倒苦水,自己會不會也"憋出病"來?這個問題就像問醫生會不會感冒一樣——當然會!我認識不少從業十年的咨詢師都經歷過情緒"卡殼"的階段:有位老師連續處理青少年自殘案例后,自己開始莫名焦慮;還有個新手咨詢師接診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時,突然發現自己在超市聽見吵架聲就心慌。這些真實案例告訴我們,心理咨詢師定期給心理"把脈"太有必要了。
一、為什么說心理體檢是職業標配
1. 情緒垃圾桶會滿
每天接收大量負面情緒就像搬運工扛沙包,再強壯的人也有累的時候。有個數據很說明問題:某心理機構調查顯示,超四成從業者存在中度以上情感耗竭。
2. 職業盲區藏暗礁
長期做咨詢容易形成"我懂心理學"的錯覺,就像老司機更容易忽視交規。有位督導老師說過:"咨詢師最難察覺的,往往是自己習以為常的情緒反應模式。"
3. 專業要求不含糊
現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咨詢機構把定期心理評估寫入崗位要求。這不是不信任,而是對來訪者負責——就像外科醫生要做手部體檢才能上手術臺。
二、心理體檢到底檢什么
不是讓你填幾張問卷就完事。完整的心理體檢應該包括:
情緒壓力測試(測焦慮抑郁指數)
職業耗竭評估(看有沒有"情感麻木"傾向)
典型案例復盤(和督導討論近期棘手案例)
人際關系掃描(伴侶朋友覺得你變沒變)
重點要關注三個"異常信號":連續兩周失眠、對來訪者產生強烈情緒反應、總想推掉咨詢預約。這些紅燈亮起時,千萬別硬扛。
三、日常自檢小妙招
除了定期專業評估,平時可以這樣自查:
1. 每周留半天"情緒放空日",完全不想工作
2. 準備個心情記錄本,畫表情符號記每天狀態
3. 跟同行組個"吐槽小組",但記得定個安全詞
4. 發現聽情歌突然想哭?趕緊約督導聊聊
有位資深咨詢師跟我說,她現在每接50個咨詢小時就主動做次心理體檢,就像汽車定期保養。畢竟咱們這行是用"人"當工具,工具狀態不好,怎么幫別人解決問題?
評論0
“無需登錄,可直接評論...”